藝術是一條領會生活、分享世界觀的途徑,也是一個滋養情感(心魂soul)的基石與媒介。除了音樂/詩歌性的課程之外,藝術課程則運用圖像/雕刻性的元素,包含水彩畫、蠟磚畫、捏塑、書法、木工……等,讓孩子在工作中,抒發他們心靈中的情感,透露內心最深處的需求與訊息。
呼應低年級的意識發展,藝術課程有水彩畫、蠟磚畫、捏塑(蜜蠟或泥塑),在水彩畫、蠟磚畫的部分,運用故事引導孩子單一初級色彩的運用,深刻的體驗顏色,喚起對顏色的感覺。捏塑上,經由故事引導,孩子在捏塑的過程中,讓血液帶入指尖,感官與意志交互作用,藉此靈活了雙手與感覺。
呼應中年級孩子進入世界的意識發展,藝術課程常有泥塑、水彩畫、粉彩和色鉛筆畫。
三年級的部分,搭配主題課程,不論泥塑或濕水彩都與創世故事或傳統職業相關,構圖上更重視顏色的情緒表達,甚至開始混出大地的色彩。
四年級的部分,加入粉彩與色鉛筆的元素,繪出人與動物,以及自己家鄉的風景,濃烈的粉彩畫讓孩子向世界宣告「我來了」,色鉛筆的教學,也滿足了孩子對具有客觀精準品質的色鉛筆的興趣。
呼應高年級的孩子的意識進入到「平衡」、「力量」的階段,並搭配東方歷史課程的需求,此階段新增了書法、木工與素描,而濕水彩逐漸變為一般水彩。
在書法中的力、美平衡,要求了運用整個手臂的肌肉來平衡筆尖的使用。木工則配合身量的成長,讓孩子運用意志,用手乃至手臂或身體力量,創造實用的器具。
素描、水彩則融合了客觀的描繪與色彩運用的能力,尤其是對植物的寫生,經由這樣的描繪感受生命在四季的週期,如同古文明的哲人一般,體會生命一生不同的樣貌。